缅甸金满大酒店: 深圳新晋宝妈妈圆圆(化名)最近将赴港买保险列上了日程,她提早联络了多家港险代理人,重复比拟了两三轮,最后决议给1岁多的孩子购置某款长期限储蓄险。 对圆圆而言,选择香港保险主要还是为了追求较高的红利。最近在她四周的社交平台、朋友圈中,不少香港保险机构宣称长期报答率可超越7%,而在内地存款、保险收益率处于下行周期的时分,这一利率似乎颇具诱惑性。“固然风险相对较大,但有时机博一博长线高额收益。”她通知记者。 事实上,与圆圆有相似阅历的人有很多。近期以来,内地赴港买保险再掀一轮小顶峰。依据香港保监局发布最新的数据,今年上半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保费319亿港元,同比大幅上升58倍。 但在赴港购置保险再掀高潮、演示利率节节攀升背后,记者发现目前香港储蓄险的保证收益占比并不高,占领收益“半壁江山”的是非保证红利,具有一定不肯定性。同时,有多位业内人士以为,内地赴港购置保险者在安康申报、适用法律等方面存在差别,因而倡议投资者切勿自觉跟风,购置需依据本身实践需求。 收益率达7%仅是少数状况 近期以来,香港不少保险产品的演示收益率开端节节攀升,局部产品声称预期年化收益率能够到达6%,以至超越7%。 第一财经记者针对市场上几家主流保险公司调研后发现,目前香港市场上确实有多款抢手储蓄险或终身寿险产品的预期收益率能够到达6%以上,但如要到达6%以上的预期收益率均需求投保时间达40年,而7%以上的预期收益率,保单的年限则需高达百年。 以香港头部险企的某款多元货币方案产品为例,该款产品需在前5年分批次交纳保险费用,而保单存续时间越久,保证收益率和预期收益率就越高。如在投保第10年选择退保,则保证收益率利率仅为-3.52%,预期收益率为1.96%;而假如选择在20年退保,保证收益率和预期收益率则分别为0.15%、5.35%;选择在40年退保时分,预期收益率才可打破6%,选择在100年退保时预期收益率可打破7%。 不过值得留意的是,记者从局部香港保险公司代理人处得悉近期确有局部产品调高预期利率。某香港头部险企工作人员展现的某款储蓄险产品的收益率调整表显现,该产品的预期收益利率被全线调高,15~30年保单年度的预期收益率涨幅最大,在24BP~61BP,其中20年保单预期收益率从4.74%调整到5.35%,上涨61BP。而与此同时,保证利率根本全线“按兵不动”。 有业内人士指出,香港的局部分红险产品此前的预期收益率高于内地,主要与投资时限、投资标的有关。一方面,穿透底层投资来看,港险的投资范围限制较少,海外市场债券、股票等,因而预期收益率、演示收益率通常也会较高;另一方面,许多港险购置周期及回本期相对较长,可经过长期限投资“熨平”动摇。 在他看来,近期以来局部险企调高演示利率或与投资标的收益“增厚”有关。记者梳理了目前香港头部几家保险机构,发现海外债券在香港险企业投资底层资产中占领“半壁江山”,近期以来美债收益率走高就使得局部险企的投资收益进一步“增厚”。 以保诚保险(02378.HK)为例,依据年报,截至2022年12月31日,该公司的亚洲及非洲保险分红业务金融投资总额为848.42亿美圆,其中主权债券、公司债券、资产抵押债券等债务证券总额约489.59亿美圆,占比为57%。而在主权债券中,美国主权债券占比最高,金额到达199.83亿美圆。 不过香港某保险公司代理人Linda(化名)通知记者,目前市场预期收益率上调并非普遍现象。普通而言,预期收益率会基于精算师对将来经济形势的预判、对历史经历的总结而停止调整,并不一定与短期收益动摇直接挂钩。之前香港此类长期储蓄险的利率也能到达6%以上。 此外,今年以来美圆仍处加息周期,在联络汇率制度下,港元利率根本跟随美圆。自2022年3月开端至今,美联储连续加息11次,当前联邦基准利率已上调至5.25%~5.5%。香港金融管理局2022年将基准利率从0.5%上调至4.75%,2023年1月~8月,进一步上调至5.75%。在一定水平上也为香港保险的演示利率上行提供支撑。 行业不时扩张 香港保险演示利率节节攀升,叠加国内存款、保险产品利率不时走低下,赴港投保热潮持续升温。 依据香港保监会最新统计数据,今年上半年,内地访客赴港投保保费319亿港元,同比大幅上升58倍。其中,终身寿险、危疾(险)、储蓄寿险等产品是支撑业绩飞跃的“主力军”。以新单保单数统计,2023年1月到6月,终身寿险、危疾(险)、储蓄寿险三类产品合计占比91%。其中增长最快的是终身寿险,较去年同比增长88倍;而危疾(险)、储蓄险分别较去年增长54倍、59倍。 “固然购置的险种不同,但大局部内地新增客户都会关注分红功用。“一名香港保险从业人士通知记者,近期以来内地的存款产品利率、保险产品利率阅历屡次调降,利率在3%以上的产品已属少数。因而局部内地客户选择赴港购置保险,并着重关注分红在收益增厚、保额累加上的作用。 Linda工作时也发现,自通关以来,客户就开端大量激增,根本没有“旺季”,下半年签署大额保单的数量明显较此前增加。而其中一些分红型的产品销量也持续走高。 行业炽热之下,各家保险公司鼎力“招兵买马”以期抓住高速开展的窗口期。“疫情期间,保险行业内人员流失较为严重。近期业务订单量激增下,我们小组今年短时间内人数从10人扩招到20人。其中,对内地客户的熟习水平是重要的挑选规范。”一名资深保险代理人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而在近日,香港保险业的人才敞口对内地亦在持续翻开。香港特区政府成立的“香港人才效劳窗口”与香港保险业联会合办线上直播招聘会,针对大陆招徕保险人才。 这种争分夺秒“揽客”的急迫也表现在保费等优惠活动上。10月开端,不少险企陆续推出新优惠活动或更新原有活动,优惠力度较此行进一步加强。 一类险企采用高额预缴优惠利率“揽客”。以某头部险企为例,该公司10月活动中,如在局部五年期交的产品中,选择一次性交纳,可享5%保证特惠利率,相当于45%的首年保费。这也意味着,如投保一份5年保费供款年期的产品,年缴保费为20000美圆。选择一次性交纳后,折算来看合计可少付9081美圆保费。另一家险企则在2023年9月20日~10月24日推出活动,其间申请任何指定方案且提早缴付2个年度的保费享用6%保证利息。还有另一类险企则主推保费回赠。例如,某头部险企在第四季度购置指定5年交产品,依据保费交纳额度不同,回赠8%~18%的保费。 风险仍存 内地赴港买保险仍存在诸多不肯定性。圆圆在比拟多款香港保险产品后发现,香港保险预期收益只是演示收益,实践保证收益较低。而撑起高达6%收益率的则源于分红收益,这局部收益率具有不肯定性,能否达成视产品的投资状况而定。 “高收益、高活动性、高平安性三者之间存在‘不可能三角’。”一名在香港有五年保险从业的代理人通知记者,香港保险产品固然相较于内地保险风险性更高,但也可博取更大的收益。 她指出,香港储蓄型保险市场中,英式分红型产品占领主导位置,其设计普通分三层。第一是“保证红利”,位于最底层,100%会支付。第二是“归原红利”(或者叫“复归红利”),源自债券和固定收益类资产的投资报答,这局部钱是非保证的,但发布后即获保证。第三是“终期红利”,只要在你逝世或者退保时才干拆开。保险公司每年也会发布产品的终期红利,但关于退保者而言,这更相似于退保时的“盲盒”,拆开时才干确认本人的最终收益。而经过保险公司定期发布的分红完成率(即实践分红金额与购置保险产品时倡议书对应的非保证金额的比率)指标,则能够在一定水平上协助购置者预判风险的大小。 不过记者查询了各大保司披露的数据发现,目前大多高预定利率的港险产品,保证红利比例不高、分红完成率较为整齐。 以上述提及的某头部险企的某款多元货币方案产品、共交纳75000美圆为例,在保单年度到达第15年时,其保证金额仅为6.54万美圆,保证收益率为-1.05%。预期收益率可到达3.76%,主要是由于非保证红利(终期红利)高达6.32万美圆。而到保单年度到达30年时,保证收益仅为8.23万美圆,非保证收益高达29.3万美圆。 但目前市场上与非保证收益息息相关的分红完成率表现差别较大,多数产品分红完成率在90%上下浮动,局部产品会下探至60%,极少数会到达110%左右。上述代理人指出,收益的达成与保险公司的投资才能、全球经济的走势息息相关。“每家保险公司投资团队的构成、战略都不一样,有自建团队的,也有与外部机构协作搭建战略团队的。但这两种方式并无优劣之分,最后还是靠成果来‘见真章’。”她提到。 Linda也提及,分红完成率也并不一定完整精确,局部保险公司在行情不同时会上调或者下调预期收益,并在此阶段更新分红完成率,依据下调后的预期收益率计算的分红完成率对此前购置的用户而言或许会“虚高”。 值得留意的是,除收益具有较大不肯定性外,内地赴香港购置保险还面临多重问题。 一方面,依照香港法例41章保险公司条例相关规则,在香港获受权之保险公司,在香港引荐人寿保险属合法,不管销售对象是香港本地人士、外国人士或内地人士。保险签署地在香港为合法保单,签署地在香港境外为非法保单。这也意味着,如需购置合法的香港保单,则需求亲身前往香港停止购置。同时,如产生纠葛需延聘香港律师,整体的维权本钱较高。 另一方面,香港保险的安康申报环节与内地均有一定差异。和内地更侧重“有限告知”的申报方式不同,记者从多位香港保险代理人处得悉,香港保险实行的申报制度更相似于无限告知,遵照最高诚信准绳。如在安康申报环节中存在未照实告知项,且有相应医疗记载证明未照实告知、违背诚信准绳,则可能有拒赔风险。“香港保险普通是‘严核保、宽理赔’,核保环节会相对严厉,但理赔上较为人性化,对疾病品种的限制较为宽松。”Linda通知记者,香港保险在产品设计、理赔流程、申报机制上与内地存在较多差别,普通倡议客户要有系统性理解后再动手。